5200小说中文网 - 历史军事 - 明朝当官那些年在线阅读 - 第七十八章 县试

第七十八章 县试

        所有考生按考号入座之后,天还没有亮,衙役用牌灯巡行场内,查阅人数无缺之后,开始发放答题纸。

        答题纸封页是考生的情况,和陈惇手上的考牌浮票相对应,把名字什么的都填好,打开另外十页,这才是答题的地方,答题纸有红线横直道格,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,同时发素纸两张用作草稿纸,对于答题卷面格式的要求是,题目及抬头字,不管是草稿还是答题纸,都需用楷书写,考生不得将答案写于密封线外,违者作零分处理。

        县试相对于其他的考试,就不算非常严格了,县令的自主程度很大,甚至由县令决定是考五场还是四场,这一次曹正选择考四场,第一场叫正场,录取较宽,文字通顺者即可录取,取者准许府考,第二场称初复,第三场为再复,第四场称面复,隔一天一场,每场考试隔数日揭晓一次。从第二场开始,各场是否参加,由考生自己决定。因为考生只要将正场考中了,便不必参加后面的考试,那些正场考不中的,就要参加初复、复试,要是还不中就只有等下次县试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各场考试不外四书文,五经文,诗,赋,策,论,性理论等。题目、文皆有一定格式,不能犯庙讳(已故皇帝名)御名(当今皇帝名)及圣讳(先师孔圣名),考试文不得少于三百字,又不能多于七百字,因为七百字之后,就需要重新要一份答题纸了,文章写得好还罢了,写的不好,哪个考官愿意看又臭又长的文章?

        等到所有考生填写完毕,曹知县就走进考棚里,在他身后,马典吏带着衙役封锁了大门。曹正在白纸上挥毫写下正试的题目,被挂了起来——制艺二篇,两篇四书文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朝只重时文,不考试帖诗,也不像清朝那样,默写圣谕广训,两篇时文标准都是四书文,而童子试只考《四书》时文。乡试考举人,首场考时文。会试考进士,首场也考时文。除殿试而外,府、省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时文为主。因为首场作时文,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,全看首场,首场不入试官眼。二场、三场所写的论、判、案等看也不看了。所以总体来说,时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,能否考中,全看学子写作的功力如何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曹正出的题目,第一题是“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;巍巍乎,其有成功也,焕乎其有文章”。第二题则是“大学之道,天命之谓性,学而时习之,孟子见梁惠王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试题一出,寂静无声的考场中,顿时发出了倒吸冷气的声音,陈惇左手边的考子甚至不由自主“啊”了一声,声音不大不小,被巡视考场的衙役听到了,顿时吼道:“肃静!”

        陈惇望向捋胡子笑而不语的曹知县,他显然是看到了考生的震惊,不由得得意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这题目,的确出乎意料。第一题也就罢了,中规中矩;第二题却是截搭题。

        什么叫截搭题,就是将经书语句截断牵搭,作为题目之意。一般来说,考试题目应该从《四书》里面选一句、数句或一节、数节,这样意思完整清晰;但是所谓的截搭,就是将经义不当连而连,不当断而断,截割出题目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出题是有原因的,从唐宋开科取士以来,所有的考题都从那么几本四书五经中出来,作为题库的经书加起来也就几万字罢了,哪一句没有被用过?学子若是记忆好一些,甚至不要读经书,只背诵程文就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眼看程文满天飞,考题没有一句是不在程文里的,出题的主考官急了,活人不能让尿憋死,于是一位主考官揭竿而起,弄出了一个“春秋合题”,从《春秋》里挑出了相关的人物、事件进行搭配,开启了截搭题的先河。当然这种截搭还不同于以后公认的截搭,这属于截搭题中特立独行的一种,正统的截搭题是在相邻的句子章节之间进行截取。当然很快就发展为在四本书里进行截取,《论语》中选半句,拼到《中庸》半句中,如此种种,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中各提取一半,组成一个闻所未闻的题目,这种出题就叫截搭题。

        要知道这种截搭实际是排列组合,而且搭的方式太多了,长搭、短搭、有情搭、无情搭、隔章、隔书搭等等。总之这一个考题一出,顿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,甚至不久之后朝廷也承认这种出题方法,但做了一些限制,比如小题可以漫天截割,大题则不许。

        小题就是童子试,县府院三道考试,不少知县、知府最喜欢出截搭题,他们见猎心喜,借此展示才情,限制又不严格,所以往往将题目割裂破碎,牛头马面,把考生弄得不明题意,无法下笔。因为这种截割,很容易就跑偏方向,只要你破题的想法和出题人不一样,那就完蛋。但是过了童子试,就不许这样漫天截割了,大题出题必须顺而直,不许割裂地太破碎,句子都比较完整,正是重剑无锋,回到了对文字文理、辞气和思想的追求上。所以有的人花了二十年考秀才,一旦考中秀才,之后的所有考试有如过山车一样,一口气就中进士了。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考中了秀才,却卡在之后的考试上,再也考不上了,就是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陈惇不由得想到了徐渭,难道徐渭也是解截搭题的天才?他思维很是天马行空,这种截搭题最难不倒他了,但让他规规矩矩做一篇体制朴实、书理纯密的时文,也许反而病态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但眼下陈惇要完成他的考试。他望向曹正,曹正对着他也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考前曹正对他进行了专门的辅导,陈惇五经只是粗通,四书还算扎实,也幸亏县试不考五经,原身学得最好的是《论语》,曹正也发现了这一点。果然这第一题就是从《论语》中选的题。本题出得并不太难,“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;巍巍乎,其有成功也,焕乎其有文章”,取《论语·泰伯》中孔子称赞尧的名段,说尧这样的君主。多么崇高啊!只有天最高大,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。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,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。他的功绩多么崇高,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!就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孔子都这么夸赞了,你还敢说不对吗?只能夸,接着夸,一往无前地夸,史无前例地夸,当然夸,也有技巧。你不能满篇尽说些空话,说尧啊,你跟太阳一样,你跟江海一样,你跟高山一样,这种谀词,哪怕词句用的再华丽,也要判个末等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你得有思想。先说尧是个什么人,上古的君王,他干了什么好事,用了哪些贤人,做出了什么光耀四方的业绩,一百字差不多了。陈惇写到这里就略略停了笔,之后就比较关键了,陈惇准备照应《尚书尧典》的几句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昔在帝尧,聪明文思,光宅天下。将逊于位,让于虞舜,作《尧典》曰:若稽古帝尧,曰放勋,钦、明、文、思、安安,允恭克让,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。克明俊德,以亲九族。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。百姓昭明,协和万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是《尧典》中颂扬尧帝的功德的话,说尧帝名叫放勋,他处理政务敬慎节俭,善于治理天下,思虑通达,宽容温和,他的光辉普照四方,到达天上地下。他能发扬才智美德,使家族亲密和睦。家族和睦以后,又辨明百官的善恶。百官的善恶辨明了,又使天下和睦协调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尚书》是五经中的书经,对应四书中的《论语》,表现尧的品德和功业,这一下子拓宽了广度,因为《尚书》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,所以拿来用最合适,因为臣下赞颂君上千古帝范英明神武,不仅有理有据符合题意,而且顺便可以利用最后一句来表忠心,说自己也要励志辅佐当今圣主,为百姓做番大事业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“百姓昭明,协和万邦”,要使上下和睦,天下大同,要达到这样理想社会,不是尧一个人就做到的,而是他的臣子帮助他实现的,所谓三皇五帝垂拱而治就是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这种破题、解题思路,陈惇下笔如飞,不消一个时辰,就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,花团锦簇的文章。这是草稿,还需要略加修改,看哪处地方用词不合适,哪处地方音调不和谐,陈惇一检查还真发现了一处违禁字,赶紧删除了,又对几处韵脚核对了一番,使文章读起来一气通顺,赏心悦目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写完了这一篇,抬头一看,只见许多人似乎也写完了草稿,正在小心翼翼往答题纸上誊写。陈惇先不忙着誊写,而是趁着文思如泉涌的机会,开始审视第二题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想到这时候外面呼啸的风声忽然带进来一阵恶臭,顿时弥漫在整个宽大的考棚里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呕——”有考生忍不住呕吐起来:“怎么这么臭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谁把屎拉裤裆了吧?”几个考生也不住大叫起来:“斯文扫地,斯文扫地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都安静,安静!”衙役从袖子里掏出头巾来,绑在了口鼻处:“官学西北方向是个年久失修的官厕,风是从那儿吹出来的,不影响考试,快答题吧!”

        有不依不饶吼叫的考生,也有默默塞住口鼻继续答题的,还有若干个人仿佛知道会有这事情,竟然从口袋里掏出棉花来,塞住了口鼻。

        陈惇想起徐渭托黑炭有才给自己带来的东西,往考具里一摸,果然摸出两团棉花来,也如获大赦般地塞住了鼻孔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算是知道了,徐渭当初县考的时候,也是闻到了这臭味,这里面默默掏出棉花的考生,都是经历过一次或者多次县试的,都知道二月份西北风会刮过来官厕臭味。

        想起自己吃了一个星期的青菜豆腐挂面,肚子里空荡荡地都可以养鱼了,考前就被严禁大鱼大肉,海鲜河鲜,严禁饮酒,只能看着黑炭把五花肉吃了,徐渭把酒喝光。如今又坐在这里受到“毒气”煎熬,他不禁要产生些疑问……老子干嘛要受这个罪?